作者:优游国际ub8 阅读量: 发布时间:2025-02-14 16:44:06
福建土楼,这一承载着厚重历史与多元文化的建筑瑰宝,诞生于宋元时期,在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走向成熟。它的形成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与中原汉人几次大规模迁徙紧密相连。1700多年前,西晋永嘉年间,平静的闽西山区开始陆续出现一批又一批陌生汉人。他们用奇怪的口音与当地闽人连说带比划地沟通:自己来自北方,为了逃避战乱迁徙到这里。
在这场浩浩荡荡的迁徙浪潮中,进入闽南地区的一支汉人,与当地居民在岁月的长河中相互交融,形成了以闽南话为方言的福佬民系。他们在与海洋相近的地域发展出了独特的海洋文化,善于经商、勇于冒险,其文化呈现出开放包容的姿态。而另一支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一支则构成福建另一支重要民系——以客家话为方言的客家民系。客家民系在艰苦的山区环境中,磨砺出了坚韧不拔、团结互助的精神品质,他们坚守着中原传统文化的诸多精髓,崇文重教,在崇山峻岭间努力传承家族的荣耀与文明。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恰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之处。这里地势险峻、人烟稀少,正是可以宁静避祸、繁衍生息之所。
每一座土楼,都宛如一座坚固的家族城堡,是家族成员们心灵的归宿与生活的依托。土楼内,家族成✅员们世代聚居,生活秩序井然,邻里关系和睦,仿若生活在世外桃源之中,岁月悠悠,生生不息。土楼作为漳州文旅的一张耀眼名片,其魅力远不止于雄㊣伟壮观的建筑外观。它犹如一部立体的史书,深厚的文化底蕴——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融,才是其散发独特魅力的根源所在。
漳州位于福建省南部,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汇的重要地带。在特定的历史长河中什么是管廊工程,在独特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滋养下,两种文化如同两条奔㊣腾的河流,在此汇聚交融,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兼收并蓄。土楼,便是这两种文化融合孕育出的璀璨结晶。
在建筑风格上,闽南红砖楼的装饰性与客家围屋的防御性实现了完美的结合,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土楼风貌。闽南红砖楼的装饰细节,如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等,体现了闽南文化对㊣精致细腻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客家围屋的高大厚实的墙体、严密的防御设施,则彰显了客家人在历经迁徙磨难后对家族安全的高度重视。两者融合于土楼之中,使得土楼既具有闽南文化的精致婉约与开放包容的气质,又融入了客家文化的质朴无华与坚韧不拔的特性。
在土楼的生活习俗方面,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的交融体现得细致入微。土楼居民在日常行为举止和价值观念上,既传承了闽南人勇于拼搏、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又保留了客家人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崇文重教的优㊣良传统美德文化建筑的定义。这种文化的交融,使得土楼不仅仅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居住空间,更是一个充满活力的文化交流大舞台。在这里,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朝夕相处,相互学习彼此的语言、习俗、技艺,共同传承和弘扬两种文化的精髓。
此外,土楼还是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艺术形式上的精彩交汇点。在这里,你可以欣赏到融合了闽南戏曲元素与客家山歌韵味的特色表演。闽南戏曲以其细腻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动㊣作和丰富的故事情节,展现出闽南地区的风土人情和人文情怀;客家山歌则以高亢嘹亮的歌声、质朴的歌词和独特的演唱风格,抒发着客家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山水田园的赞美之情。当这两种艺术形式在土楼中相遇,它们相互吸收、相互借鉴,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文化因交流而绽放绚丽光彩,文明因互鉴而积累深厚内涵。土楼,这一建筑史上的奇迹,宛如一座文化交融的丰碑,静静矗立在闽西南大地之上,见证着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千百年来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非凡魅力。在这里,你可以深入探寻两种文化的✅根源,触摸到它们在岁月长河中交流融合的脉络,真切领略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独特风貌。
每一块土楼的砖石,每一个家族的传承,每一种习俗的延续,都在无声地诉说着闽南文化与客家文化交融的动人故事,向世人展示着这片土地上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它不仅仅是建筑的杰作,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生动写照,激励着后人珍视文化遗产,传承文化精髓,推动多元文化在新时代继续交流互鉴,共同创造更加灿烂辉煌的人类文明。
“福建土楼是绿色生态型建筑的典范,土楼封闭的平面布局适应地域气候环境,夯土墙营造了冬暖夏凉的楼内环境。福建土楼就地取材,使用生土、木材、河卵石✅建造,不仅㊣冬暖夏凉,而且创造了宜居的生活环境。土楼倒塌废弃之后这些建筑材料又回归土地。数百上千年的活㊣动没有对生态环境造成丝毫的破坏。因此,福建土楼这种生态型的建㊣筑,对我们绿色建筑的设计有诸多㊣有益的启示。”中国民居建筑大师、福建省勘察设计大师、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原院长、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这㊣样说道。
黄汉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筑学专业。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专注于福建传统民居和福建土楼的研究,出版了《福建土楼》《客家土楼民居》等专著,在福建土楼研究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也促进了土楼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千百年来,善良、勤劳、团结㊣的土楼人民,在深山密林中,凭借“顺应自然”的智慧㊣和独特的技艺,让土楼营造技艺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怀远楼,是南靖建筑工艺最精美、保护最好的双环圆形土楼,堪称传统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其始建于20世纪初,至今历时上百年。怀远楼以古老的夯土墙版筑工具造墙,数十名族人分工明确,从选土、比例掺和、堆土处理、干湿度掌握到夯击程序、修补墙体等都有着严格的规则。为晾干牢固墙体,每夯筑完一层,就歇工一年,前后历时4年多才完成。墙体晾干后,木匠师傅进行梁架设计、加工。圆楼的房间,按圆周基本等分(呈畚斗状),木匠师傅因势造出相适应的梁架,美观而实用。
裕昌楼是福建现存最古老的圆形土楼,是早期“股份制”的产物。整座土楼设计成五大卦㊣结构,形成了五姓人家、五个单元、五行造型的独特建筑形式,体现了先民希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
裕昌楼㊣建成后,经过岁月的洗礼,造成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却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其最大的倾角达到15度。但是因为整个土楼是个环环相扣✅的圆形结构,房屋与房屋之间相互牵连,虽然木结构倾斜了,但整体仍坚固。因此裕昌楼被当地人称作“东歪西斜楼”。这座看起来摇摇✅欲坠,经历数百年风雨和多次地震仍然屹立不倒的裕昌楼,已然成为中国古民居建筑的活标本。
南靖土楼古老的夯土墙技术,凝聚了中国人几千年来夯土版筑技术的结晶,是夯土文明成就的见证,凝聚着古老的智慧和汗水。
“华安土楼✅营建技艺 ”系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一项传统技艺。华安土楼采用生土夯筑技术,采取短点带面、理段成弧、内铲外填的工艺建造而成,具有高超的工程技术。在材料选用上,强调就地取材,以当地丰富的土、木、石、竹为主要用材。其代表作主要有华安大地土楼群。其中仙都镇大地村的二宜楼是最杰出的代表。1992年“二宜楼”在福建土楼中率先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所谓“二宜”,即隐喻宜山宜水、宜家宜室之意。二宜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非常节约、非常坚固、防御性极强,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
二宜楼别树一帜的✅建筑平面,区别于永定、南靖的内通廊式和平和、诏安的小开间单元式。二宜楼由四层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屋组成,共分52个开间,除门洞和祖堂外,均匀地分12单元。单元之间有防火墙相隔,“透天厝”大门与中心院落相通,四楼每家的后门与隐通廊相连,单元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分隔,内外通透。这种建筑平面㊣在福建土楼中是绝无仅有的。
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珍品。尤为特别的是,二宜楼内的彩绘壁画体现出浓郁的西洋风格。不仅墙上张贴有20世纪三十年代外国的报纸,还画有西洋彩绘和18面洋钟。而这些遗存的彩绘壁画,正是二宜楼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
土楼荣升为世界遗产后,记录、保护、传承和展示土楼夯筑技✅艺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保护和传承这门古老技艺,既要守住“根”,从土楼文化着眼,赋予它更多的内涵,又要大胆创新,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开创出富有成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方法。
如今,漳州市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以“旅游+文化+研学”为主题,整合资✅源优势,规划制定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全面计划,和当地一起推进土楼夯筑技艺融入到休闲旅游活动中,让这门古老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
漳州存有完整土楼1464座,除23座世遗土楼外,还有“非世遗”文物类土楼400座、非文物类土楼1041座。土楼保护开发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全民性工作,要想可持续性发✅展,须保护为先。近年来,漳州市协同㊣高校力量,在调研土楼居民生活习俗及周边地理条件的基础上,采取创新措施拯救了多座不同类型、残败破损的㊣土楼,开启对“非世遗”土楼活化利用的探索实践。
漳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土楼活化利用工作,2022年以来,漳州市文旅局牵头开展7座“非世遗”土楼活化利用试点,并邀请著名青年设计师徐甜甜女士及团队助力设计,改善土楼内部环境,提升土楼生活品㊣质,活化利用使用空间,结合当地特色文化资源布展展览,推进土楼与文化建设、旅游发展相融合,与经济社会发展、民生福祉改善相结合,不断增强土楼建筑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助力乡村振兴。在南靖、平和、华安县共同努力下,7座活化利用试点土楼克服征迁、资金、审批等困难,根据徐甜甜的设计方案,推进修缮和活化利用工程,即将全面完成,将展现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2023年11月,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中法建交60周年来临之际,应法国国家建筑博物馆邀请,市文旅局赴法国举办《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专题展览。
此次土楼专题展览,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式新颖,有7座试点土楼(平和县㊣㊣宾阳楼、寨河旧楼;南靖县翠美楼、进士楼、诗德楼;华安县昇平楼、启丰楼)活化利用成果模型、图片、视频、征集的实物桌椅和夯筑的土楼片段墙,充分展示了土楼建筑的文化内涵和活化利用成果,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让法国巴黎人民领略了福建土楼的神奇魅力,进一步深化了中法两地文化交流。
2023年11月18日下午,2023年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颁奖典礼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著名青年设计师徐甜甜参赛作品《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荣获亚太地区唯一金奖。媒体评论称:“土楼的活化利用拓展了㊣建筑边界,让建筑服务于当地发展。”在世界舞台的大放异彩,为“非世遗”土楼活化模✅型的落地增添了信心和底气。
《福建土楼 活化利用》设计荣获2023年豪瑞可持续建筑大奖赛亚太地区唯一金奖,设计师徐甜甜及团队上台领奖
我们要在保护的基础上活化利用土楼,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传统村落历史文脉,谱写乡村振兴当代华章,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